第一百零七章 赐甲
“哦?不知是怎样的帐?” “陛下今日大朝会,那么多外蕃臣子看着呢,都听到吐蕃吞并吐谷浑,杀了吐谷浑王及弘化公主。” 许敬宗的语速不快,但每一个字,都极有份量。 “吐谷浑王,大唐蕃属之国,天可汗的臣属,弘化公主,太宗之女,如今俱亡于吐蕃,此仇若不报,只怕诸多外蕃会疑虑,会动摇我大唐统御诸蕃的根基。” 最后一个字说完,整个大殿安静下来。 李治强撑着身体,在武媚娘的扶持下,站起身。 “右仆射,咳咳……所言,咳,极是!” 李治的脸庞憋涨得通红。 对他而言,一时受辱可以忍得。 但有些底线,绝不容触碰。 天可汗与朝供体系,是大唐所以统御四方的根本。 吐蕃妄图改变这一格局,做挑衅大唐规则的人。 大唐,必须做出回应。 必须以雷霆般酷烈的军事行动,来“回应”。 否则,根基动摇。 大唐四周的外蕃,胡人,只怕都会动荡起来。 到那个时候,就不提封禅泰山了,连能否稳住目前的疆土,都成问题。 将付出极大的治理成本,经济、军事、政治,数管齐下,才能重新稳住局面。 许敬宗算的不是经济帐,他算的是未来的政治帐。 哪怕大唐刚经历辽东之战。 哪怕府兵疲弊。 哪怕如今大唐唯二硕果仅存的名将苏定方病重,这一仗,都必须打。 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 “朕意已决。” 李治在武媚娘的搀扶下,目光环视殿中文武诸臣,缓慢,但却坚定道:“无人不想安定,无人渴望战争,但若吐蕃非要一意孤行,侵吞我大唐蕃属。 那便雷霆并举,灭此朝食。 大唐非好战,只为惩罚不义而兴兵。 明日,朕要看到兵部的折子,此次出兵多少,粮草如何,战略若何,拿出一个章程来。” 李治方才还是一副精力不济,咳喘的模样,但是说这番话时,居然一气呵成。 他的两眼闪动着慑人的光芒,有鲸吞万里之气概。 直到此时,苏大为才看到了李治的另一面。 做为大唐雄主的一面。 “方略订好后,朕要在半月见到府兵出长安,击吐蕃。” 这话说出来,李勣、萧嗣业,甚至苏大为和苏庆节,李思文,几名武臣一齐出列疾呼。 “陛下,征吐蕃路途遥远,而且兵甲、粮草、人员调动,恐非一日之功,半个月,绝无可能。” “陛下,若太过仓促,只怕准备不足,吐蕃和吐谷浑那边环境有异于中原,兵卒过去,大半水土不服。” “且地形多山,我军需要仰攻,攻山的话,重甲骑也不得施展。” “陛下……” “都住口。” 武媚娘厉声喝道:“军中有难处,难道陛下不知?此事非止军事,更关系到大唐国威,那么多蕃属国都看着,若大唐不能迅速反应,以天兵临吐蕃,今后大唐要如何坐镇西域? 此战,非争军胜,更要争人心。 兵可速发,绝不可耽搁。” 这话说出来,李勣和萧嗣业一时语塞。 道理我都懂,可真要那么玩,半个月的动员你想将吐蕃赶出吐谷浑,岂非儿戏? “还有一事。” 李治喘息了一会,目光环顾李勣和萧嗣业:“朕以为,此战的目标不妨大一些,除了将吐蕃人赶出吐谷浑,朕,还要看到大唐的旗帜,插上逻娑。” 逻娑是吐蕃的都城,即后世拉萨。 这话出来,整个大殿又是死一样的沉寂。 不光李勣变了脸色,就连许敬宗和郝处俊,都是一脸冷汗。 陛下真的动怒了。 这是想要将吐蕃灭国啊! 李治本人可能不太清楚高原地形,但李勣、萧嗣业和许敬宗等人,多少有一些耳闻。 何况,吐蕃如今的国力,比之颠峰时的高句丽也不遑多让,想要一战灭其国,这…… 很有难度。 苏大为目光扫了扫众人,主动站出一步,向李治和武媚娘叉手礼道:“陛下,臣有一言。” 殿上李勣、萧嗣业的目光向他看过来。 李思文、苏庆节用眼角余光后望。 许敬宗向这边瞩目。 郝处俊看向他面色不善。 武媚娘扶着气喘急促的李治坐下,向苏大为道:“阿弥有何见地?” “陛下方才的要求,希望速速出兵,最好是半月出兵,就兵马调动来说,有难度。” 见李治目光变冷,苏大为接着道:“但有办法可以克服。” “什么办法?” “陛下所虑者,是如今云集长安的各国使节,若吐蕃吞并吐谷浑之事传开,大损国威,所以要立即反应,派大军出征,以定那些蕃属和酋长之心。 若为此,其实派一支偏师出长安,做样子即可。 甚至可以多派兵马,出城后虚打旗号,入夜后悄然回城。 这样,既安定人心,又不会令大军仓促起行。 其后兵部可以制订军略,做好万全准备,再派真正大军出击。” “以一支偏军,虚张声势?” 武媚娘看了一眼李治。 见到皇帝陛下眉头皱起,手指在大椅扶手上,轻轻敲击着,似乎在推演利弊。 萧嗣业拱手道:“陛下,苏大为此计可行,半月之期府兵连粮草无法保障,以臣之见,至少需要三个月时间。” 郝处俊在一旁道:“但此计可以瞒一时,却无法瞒太久,若是迟迟没有唐军与吐蕃交战的消息,只怕终究会散了人心。” 苏大为立刻道:“可以把虚做实,派一支偏军先去增援,巩固吐谷浑至大唐边境一线的防御,同时刺探敌情,收集情报,甚至可以使间,用各种手段去迟滞吐蕃对吐谷浑的占领,为后续大军到来做准备。 同时吐蕃也必然防备着我们的报复,短时间内,他们能保持警惕,但若稍长一点,必然会放松,反而容易露出破绽。” 说着,看向郝处俊道:“至于说外蕃属国的心,他们的酋长和使节现在长安,看到大军出征,便够了,等消息一来一回,后续大军,估计已经到达吐谷浑,与吐蕃开战了。” 李勣一直拈须思索,没有表态。 直到此刻,他才微微颔首道:“陛下,依老臣之见,此计可行。” 坐在椅中沉默的李治,深深看了李勣一眼。 他是怒。 怒的是即将出行泰山封禅,即被吐蕃此举悍然打脸。 怒的是吐蕃公然挑衅天可汗和宗主国的威严。 更怒的是,吐蕃对他的欺骗。 之前,针对吐蕃对吐谷浑的侵吞,李治以天可汗的身份,向吐蕃赞普去信,要求吐蕃退兵。 大唐与吐蕃既有姻亲关系,同样也是宗主国。 否则当年王玄策也不可能向吐蕃借兵,灭掉中天竺。 而吐蕃的回信,也极尽谦卑,说只是惩戒吐谷浑王对吐蕃的挑衅。 并派出大量使者,携带重宝美色,在朝中游说。 如今来看,这全是吐蕃人的缓兵之计。 怒归怒。 但李治是成熟的帝王,不会因怒而兴兵。 是实实在在被吐蕃碰到了底线。 想要毕其攻于一役。 想要一战,能如昔年太宗朝的松州之战一样,换来数十年的边境安宁。 无数念头,自李治脑中闪过。 他微微点头:“就依苏大为此计,三日后,先派一支偏师出长安,可多立旗号,多造声势……” 说完,他侧脸与武媚娘小声说了几句,转过头来又道:“此偏师,便以苏大为为主将。” 这话一出来,苏大为的脸色一黑。 这特么,谁提出,谁干活吗? 自己和小苏才是新婚,这就被李治给派出去了。 心里虽苦,但也只能硬起头皮抱拳领命。 皇帝金口玉言,李治这话出来,哪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。 还好,李治又加了一句:“朕也知你才大婚,派你出去,实在无奈,朕左思右想,能以偏军,刺探敌情,分化敌人者,舍你苏大为还有何人。” 停了一停,李治提高音量道:“苏大为献计有功,着,赐明光甲一领,出城之日,披甲挂彩,耀武夸功。” …… 直到天色入夜,苏大为才拖着缓慢的脚步,回到自家宅子。 与他一起回来的,还有一件罩着红布的衣甲。 被数名太监和宫中千牛卫,带着羡慕的眼光,一齐送到苏大为家中。 铁甲,在唐时,属于禁物。 《唐律疏议》规定私藏“甲一领,弩三张,流二千里;甲三领及弩五张,绞。” 所以这年头,除非是军功贵族家传的铁甲,普通人家里再富,也不可能有铁甲。 这既是军功,也是身份的象征。 如李义府的案子,就是因为书房莫名发现七领铁甲,成为定他谋逆之罪的重要证物。 后世的人,包括苏大为,其实开始有些不理解,为何大唐把私藏铁甲定罪这么重。 但是试想一下,后世情景—— 你家里为什么私藏枪支? 为了狩猎。 那这把刀呢? 为了砍柴。 哦,好吧,没什么事的话我就先走……等等!那辆装甲车是做什么的? 为了……干!没错,劳资就是想上街!大梅兴,串普王! 换为古人说法: 你家里为何私藏弓箭? 为了狩猎,班头。 那这把朴刀呢? 为了砍柴。 善,若无事,吾当归……且慢!这套甲胄是何用处? 谋反,我承认了,毁灭吧,赶紧的。 成套铁甲的价值很高,而且民间难以打造,对于穿戴者要求也很高,至少配马,而且最好是双马。 还要专门受训等等。 也只有军功贵族,家传才有一套铁甲。 绝不可能多。 都是要记录在案的。 古代的铁甲,就如同后世的装甲战车,是个门槛颇高而用途单一的战争工具,异常敏感。 苏大为现在被御赐了一件明光甲,可以传给家族后世。 是相当牛逼的一件事。